【地理百科,平原水文】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地理百科,平原水文</FONT>】</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
<P><STRONG>指平原地區的水文特性及其規律性。 <BR> </STRONG></P>
<P><STRONG>不同地貌部位上的平原﹐如山前平原﹑沖積﹑洪積平原﹑湖沼平原﹑山間谷地平原﹑濱海平原以及三角洲平原等﹐其水文特性不同﹐但水量交換均以垂直方向為主。 <BR> </STRONG></P>
<P><STRONG>平原地區地勢平緩﹐沉積物深厚﹐其上分佈的河流蜿蜒曲折﹐水系紊亂﹐河槽不穩定﹐河流附近常有湖泊和沼澤分佈。 <BR> </STRONG></P>
<P><STRONG>這些在諸如亞馬遜河下游的沼澤地﹐中國東北三江平原的沼澤地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表現比較明顯。 <BR> </STRONG></P>
<P><STRONG>河流以沉積作用為主﹐多沙河流常可形成地上河﹐河床的高程高於兩岸地面﹔泥沙較少的河流﹐河床高程低於兩岸地面。 <BR> </STRONG></P>
<P><STRONG>前者地下水與河水無相互聯繫﹐後者一般都有水力聯繫﹐或週期性的水力聯繫。 <BR> </STRONG></P>
<P><STRONG>河網的可塑性很大﹐地面分水線難以劃分﹐地面與地下水流域常不閉合。 <BR> </STRONG></P>
<P><STRONG>由於歷史上河流的多次擺動和變遷﹐有許多古河道的遺跡﹐兼之頻繁的人類活動﹐如開溝挖渠等原因﹐使平原地區的河﹑湖水網結構特別複雜。 <BR> </STRONG></P>
<P><STRONG>平原地區地表徑流係數小﹐大量雨水或補給地下或貯存於地表﹐抬高地下水位。 <BR> </STRONG></P>
<P><STRONG>在自然狀態下﹐接近地表的地下水又多消耗於蒸發﹐形成以垂向為主的水量交換與動態平衡。 <BR> </STRONG></P>
<P><STRONG>中國黃淮海平原北部地方﹐大約有10%的降水形成地表徑流﹐其餘的90%補給地下水﹐其中大多最後消耗於蒸發。 <BR> </STRONG></P>
<P><STRONG>濕潤地區和乾旱地區水迴圈特點稍有差別。 <BR> </STRONG></P>
<P><STRONG>前者可利用密集的河網﹑坑塘﹑湖泊﹑發展水稻田等以貯存或排泄過量雨水﹔後者由於蒸發濃縮作用加大了土壤與地下水中的鹽分比例﹐形成土壤鹽漬化及地下咸水的危害。 <BR> </STRONG></P>
<P><STRONG>中國的華北平原至今有鹽鹼地 1.7萬平方公里﹐大約6萬平方公里的地下咸水區。 <BR> </STRONG></P>
<P><STRONG>乾旱區(包括部分濕潤地)的平原地區蒸發旺盛﹐普遍存在著乾旱的威脅。 <BR> </STRONG></P>
<P><STRONG>平原地區往往人煙稠密﹐工農業發達﹐人類活動頻繁﹐對水文要素有很大影響﹐如不適當地引用地表水會加劇鹽鹼化的發展。 <BR> </STRONG></P>
<P><STRONG>平原地區往往有較多而便於開採的地下水源﹐但過量開採地下水會帶來地面沉降﹑水源枯竭﹑作物吸收水量減少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BR> </STRONG></P>
<P><STRONG>平原地區河槽平淺﹐水流遲緩﹐排水能力差﹐山區附近的平原河流不僅彙集當地水流﹐還要承泄上游來水﹐來水量往往大於泄水量﹐汛期大量洪水漫溢出槽﹐洪峰展平﹐洪水過程拉長﹐汛後方逐步消退。 <BR> </STRONG></P>
<P><STRONG>在排水不暢的平原地區﹐洪澇和鹽害是普遍存在的災害性水文現象。 <BR> </STRONG></P>
<P><STRONG>平原區是人類生活﹑生產的重要空間﹐平原水文的研究不僅能豐富水文地理學的內容﹐而且對於平原的開發﹑治理提供了水文方面的基本素材。 <BR> </STRONG></P>
<P><STRONG>引用: </STRONG><A href="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4/2007/20071009567184.html"><STRONG>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4/2007/20071009567184.html</STRONG></A></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