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普普藝術】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英文●普普藝術</FONT>】</FONT></STRONG></P> <P><STRONG>普普藝術就其狹義而言,是指西元一九五二年一群自稱為獨立的團體的藝術家,在倫敦的當代藝術研究所,所舉行的一連串討論之後,才逐漸成長起來的。</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個團體包括了評論家阿羅威、建築家阿利森、彼得史密森、雕刻家包洛濟、建築史家班漢及畫家理查漢米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們討論的重點在於大眾文化及其相關之西方電影、廣告、傳播及機械等問題,這個團體的人物對於新興的都市的大眾文化,特別是在美國所顯示出來的情形,十分感到興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九五六年,在白色教堂藝術畫廊所舉行的名為「這是明天」的展覽中,漢米頓展出他的題名為「到底是什麼東西,使得今日的家庭看起來是如此地不同凡響、如此的吸引人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的照相黏貼畫中,顯示了普普藝術的創作方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有如漢米頓在一九五七年所說的,他所正在尋求的特質是大眾化、短暫性的、消費得起的、機智的、性感的、耍噱頭的、迷人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同時它還必需是花費低廉的、大最生產的、年輕的,以及大企業般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這些特質正是一九六○年代的英國的普普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普普藝術於一九六○年代傳入美國後,大為風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美國因其特殊的環境,使普普藝術在美國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一個國際性的藝術思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陳世明)</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09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