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西洋主調音樂時代】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音樂●西洋主調音樂時代</FONT>】</FONT></STRONG></P> <P><STRONG>主調音樂也叫作主音音樂,意思是主要的曲調只有一個(普通是在高音部上),其他同時發出的聲響都是和聲式的伴奏性質,不像發音曲調中每一個聲部都那麼重要。</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是十六、七世紀之交,興起的一種音樂大眾化運動,目的是在反對複音音樂技法的繁複,模倣對位的難以理解,及聲部數量的氾濫擴張。</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謂物極必反,大樂必易,當時的新潮派要回到古希臘的簡易曲調上去,同時卻運用複音音樂產生的和絃意識和經驗,用魯特琴來作和聲式的伴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種運動是由義大利的佛洛倫斯(翡冷翠)發起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當時的「同好會」以發動「新音樂」為號召,天文家伽利略的父親就曾用上述伴奏手法處理過三個希臘音樂片段,自以為返回到古希臘去,卻無意中開創了一種革命性的新風格,致成十七世紀歌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神劇、清唱劇的興起,更造成日後德國藝術歌曲,和法、義等拉丁民族抒情歌曲的輝煌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數字低音的技巧,強調了它所伴奏的主調的重要性,歌劇、神劇等更確定了主調音樂的地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複音音樂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去,像初期歌劇家們所預料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相反,至巴赫又創造出另一個器樂複音的高潮,而且可以說整個巴洛克時代,是和聲與對位並駕齊驅,平分秋色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羅可可及古典時期,就已經是和聲伴奏主調的天下了,浪漫派更是青一色主調音樂,對位賦格只當作點綴花樣來看,所謂民族樂派也不例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甚至印象派雖然導致調性破裂,引入更多的調式成分,手法上仍是屬於伴奏主調的範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由後期浪漫派開始,伴奏和絃日趨複雜,半音張力也日趨氾濫;</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現代音樂中,尤其新古典樂派及十二音作曲法之後,又大量運用古老的對位手法,使之徹底現代化,如不諧和的平行曲調疊合,多個無調旋律的交互模倣、整體不諧和絃的對位處理等,再再顯示對位複音技巧與伴奏主調和聲,這兩種技法又居於平等地位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李振邦)</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28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