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社會福利指標】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社會福利指標</FONT>】</FONT></STRONG></P> <P><STRONG>社會福利指標,有時又稱社會指標、國民福利指標。</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社會福利指標的概念早在西元一九二○年代的社會學研究中就已萌芽,但當時並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論及衡量體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直到一九六六年美國社會學家波爾(RaymondA.Bauer)編撰了「社會指標」一書,方便社會指標的意義更明確,同時並為社會福利指標建立了完善的架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同年,美國總統技術、自動化和經濟進步委員會建議創建一種社會會計體系,以衡量社會與經濟是否維持和諧及平衡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於政府、學術及研究機構的重視,社會福利指標的研究和編製就日趨普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社會福利指標是用一套有系統的統計資料,來衡量或評定我們社會價值與目標的現況,及未來的趨勢,並用以評估特定的計畫及蠡測其所產生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社會指標之內容主要包括社會發展及國民生活的各層面,用以反映社會行為及生活品質變動的情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各國經濟發展之階段不同,各國歷史文化傳統的背景各異,再加上社會指標研究者與使用者之目的相左。</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各國所發表的社會指標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聯合國為促進各會員國經濟、社會之平衡發展,經研究並建議各國採用社會指標之內容,包括八大類,即一為人口控制,二為健康,三為住宅,四為營養,五為教育文化,六為就業與社會安全,七為人身安全,八為其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美國一九七六年之社會指標則包括十一項,一為人口,二為家庭,三為住宅,四為社會安全與福利,五為衛生營養,六為公共安全,七為教育與訓練,八為工作,九為所得、財富與支出,十為閒暇及時間使用,十一為社會移動及參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日本在一九七四年提出之社會指標包括十大類,一為衛生,二為教育、學習與文化,三為就業與工作生活品質,四為閒暇,五為收入與支出,六為物質環境,七為犯罪與執法,八為家庭,九為社區生活,十為階級與社會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我國為測度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福利之增進及經濟成長成果分享的情形,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於民國六十四年首次編製社會福利指標,其內容分成八大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民國六十七年又根據各方建議及製作經驗,將指標重新分類,並由經濟建設委員會編製,其內容是,一為經濟狀況,二為個人發展,三為社會均等,四為生活環境,五為教育文化,六為社會安全與福利,七為衛生保健。</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邊裕淵)</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36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