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家政●少年犯罪區域】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家政●少年犯罪區域</FONT>】</FONT></STRONG></P> <P><STRONG>美國學者蕭氏(CliffordR.Shaw)和孟克(HenryD.Mckay)為少年法院觀護人,他們運用芝加哥都市圖,以及少年法院西元一九○○至一九二七年之個案,依其地址求出其分布情形,亦即採用社會學家的人文區位學方法。</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他們的研究中發現:芝加哥城,以其Loop為軸心,擴展以一定距離之五個同心圓,位於鄰近商業、工業,或政治中心的地區,少年犯罪發生的比率,較其他地區為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且該地區人口雖有變動,但對犯罪發生率,並無影響,所以認定少年犯罪發生與地區關係存在,亦認定該地區為「少年犯罪區域」(DelinquencyArea)。</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少年犯罪區域之特徵為:係一轉變地區,具有低廉租金之房屋,經濟的衰敗,異質文化背景的居民,形成社會解組現象,和失去社會控制力量,進而產生個人人格解和少年犯罪經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繼蕭氏發表「少年犯罪區域」理論後,很多學者用同樣方法,分析美國費城、丹佛、西雅圖等都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以及歐洲、亞洲等研究少年犯罪的學者,亦作此一方面探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並且,進一步將都市內少年犯罪者居住區域及少年犯罪行為發生地區,加以分別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周震歐)</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92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