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 發表於 2012-6-1 23:43:45

【台灣島隆起的爭議】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台灣島隆起的爭議</FONT>】</FONT></STRONG></P>
<P><STRONG>&nbsp;<BR>【撰文/李名揚】 </STRONG></P>
<P><STRONG>&nbsp;<BR></P>
<P align=center></STRONG></P>
<P><STRONG><BR>(照片提供/科學人)</STRONG></P>
<P><BR><STRONG>重點提要 </STRONG></P>
<P><STRONG>&nbsp;<BR>■學術界對於台灣的造山過程有三派主張,分別是弧陸碰撞、弧弧碰撞及二次碰撞。 </STRONG></P>
<P><STRONG>&nbsp;<BR>■三派都同意碰撞一開始發生在宜蘭東部外海,島嶼也在這一帶冒出海面,但這裡的島嶼因垮塌作用而沉入海裡,很久以後,台北和宜蘭也會面臨相同命運。 </STRONG></P>
<P><BR><STRONG>在地質年代中,只有幾百萬年歷史的台灣島算是非常年輕的島嶼。</STRONG></P>
<P><STRONG>&nbsp;<BR>它是由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板塊使地殼隆起所形成,中央山脈以西為歐亞板塊,花東地區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而這兩座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就是兩大板塊交界的縫合線。</STRONG></P>
<P><STRONG>&nbsp;<BR>菲律賓海板塊目前仍持續擠壓歐亞板塊,使得造山運動仍在進行,也就是說,台灣有些山脈仍以我們難以察覺的速度在升高。 </STRONG></P>
<P><BR><STRONG>學術界對於台灣島是由兩大板塊擠壓所形成已有共識,不過,對於擠壓的過程與細節,則出現了「弧陸碰撞說」、「弧弧碰撞說」及「二次碰撞說」等三種不同的主張。</STRONG></P>
<P><STRONG>&nbsp;<BR>弧陸碰撞 </STRONG></P>
<P><STRONG>&nbsp;<BR>「弧陸碰撞說」最早是由華裔美籍教授翟懷慈在1970年代提出。</STRONG></P>
<P><STRONG>&nbsp;<BR>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鄧屬予解釋,這派學說認為歐亞板塊的南海地殼曾有一道東西向的中洋脊,促使南海地殼向南北張裂,但止於1600萬年前,隨後,菲律賓海板塊載著呂宋島弧向西北漂移,到了距今1000~1200萬年前,在台灣東方數百公里處撞上歐亞板塊,揭開了造山運動的序幕。 </STRONG></P>
<P><BR><STRONG>隨著菲律賓海板塊持續往西北擠壓,造山位置逐漸西移,海底山脈也不斷堆高,到了500萬年前,終於在現今日本沖繩縣西表島附近(約在蘇澳東方200公里處)冒出海面,形成台灣造山帶的雛形。 </STRONG></P>
<P><BR><STRONG>一旦造山帶凸出海面後,就會開始遭受風化與侵蝕,形成沉積物,沉積物再經過搬運並堆積於古山脈邊緣的海洋中,形成沉積岩。</STRONG></P>
<P><STRONG>&nbsp;<BR>在花蓮南方海岸山脈的弧前盆地中,不同年代的地層岩性明顯不同,在500萬年以前的地層中只有安山岩,代表呂宋島弧岩漿冷卻凝固後形成的火成岩;</STRONG></P>
<P><STRONG>&nbsp;<BR>但從500萬年前開始,地層中出現了石英,那是大陸地殼經過風化所形成的礦物。</STRONG></P>
<P><STRONG>&nbsp;<BR>這些含有石英礦物的沉積岩指示當時台灣島已經隆升出水,島上的岩層受到風化侵蝕作用,產生了大量的沉積物,然後被深海濁流運送到南方的呂宋島弧,沉積於弧前盆地中。</STRONG></P>
<P><STRONG>&nbsp;<BR>持續的造山運動最後把弧前盆地也推擠上陸,形成現在的的海岸山脈。 </STRONG></P>
<P><STRONG>&nbsp;<BR>弧弧碰撞 </STRONG></P>
<P><STRONG>&nbsp;<BR>但「弧弧碰撞說」卻認為,擠出台灣島的兩個板塊,東南邊的前緣同樣是呂宋島弧,但西北邊的歐亞板塊邊緣並非單純沉積岩層,而是含有歐亞板塊上殘留的琉球島弧。 </STRONG></P>
<P><BR><STRONG>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許樹坤指出,過去的地質研究只有陸地上的資料,但從1992年開始有了全球海上重力衛星的資料,可以調查海洋地殼的重力異常,並分析其岩性來進行研究。</STRONG></P>
<P><STRONG>&nbsp;<BR>根據海洋地殼的重力密度來看,古代的琉球島弧應該一直連到台灣西南方的台灣海峽南部,而台灣顯然是琉球島弧的一部份。 </STRONG></P>
<P><BR><STRONG>弧弧碰撞說認為,在距今2000萬年前,琉球海溝比現在更長,往西南連接到歐亞板塊的南海地殼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轉形斷層邊界,再連接到原始馬尼拉海溝的最北端,這個轉形斷層位於現今巴士海峽的位置上,東北方為菲律賓海板塊,西南方則是南海地殼。 </STRONG></P>
<P><BR><STRONG>大約2000萬年前,南海地殼的張裂速度減緩,造成這個地區的板塊重整,原始馬尼拉海溝向北延長,並使與之連接的轉形斷層停止活動,而在其東北方形成另一新的轉形斷層,而新舊轉形斷層之間的梯形區域,也停止向西北隱沒,轉而沿著新產生的馬尼拉海溝北段向東隱沒,產生了呂宋島弧,連帶使得琉球海溝不再向西南延伸到台灣海峽南方,而只到台灣東方海面停止,並連接上新的轉形斷層。 </STRONG></P>
<P><BR><STRONG>板塊重整後,呂宋島弧隨著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移動,撞上琉球島弧,開始造山,許樹坤根據台灣東北方沖繩海槽的海底地質資料,估計時間大約是在距今800萬年前。 </STRONG></P>
<P><BR><STRONG>許樹坤進一步解釋,南沖繩海槽是琉球島弧的弧後盆地,應該一直在張裂並伴隨產生正斷層,可是地質資料卻顯示該處在距今800萬年前,出現因擠壓而產生的褶皺及逆衝斷層,因此他認為當時開始發生弧弧碰撞。 </STRONG></P>
<P><BR><STRONG>另一方面,在古轉形斷層的位置,保有海底火山曾在2200萬年前活動的痕跡,且左右兩側深部地殼有不同特性,顯示那裡曾經是板塊邊界,才有縫隙讓岩漿冒上來。</STRONG></P>
<P><STRONG>&nbsp;<BR>而呂宋島弧的火成岩定年資料指出其生成年代約在2000萬年前,也顯示了馬尼拉海溝在此時向北延長。 </STRONG></P>
<P><BR><STRONG>不過,部份學術界提出質疑:若台灣曾經是琉球島弧的一部份,則中南部地區應該保有某些島弧地形的證據,例如火成岩,但目前似乎缺乏相關的證據。</STRONG></P>
<P><STRONG>&nbsp;<BR>對此,許樹坤強調,有板塊隱沒的海溝,不一定會形成火山島弧,因為板塊必須隱沒到夠深的地方,才有機會形成岩漿噴出;</STRONG></P>
<P><STRONG>&nbsp;<BR>他以地磁資料輔證,中央山脈東翼有高的磁化強度分佈,應該是地殼深處有含鐵鎂質的火成岩,可以算是早期島弧的證據。 </STRONG></P>
<P><STRONG>&nbsp;<BR>二次碰撞 </STRONG></P>
<P><STRONG>&nbsp;<BR>至於第三種主張「二次碰撞說」,是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盧佳遇和中央研究院院士許靖華共同提出,他們也認為台灣原本是火山島弧的其中一點,而且早在8000~9000萬年前就出現了,當時火山島弧從日本列島、琉球島弧經台灣一直連到呂宋島弧,是古太平洋板塊向西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的結果。</STRONG></P>
<P><STRONG>&nbsp;<BR>中央山脈東側就是當時的古台灣島,包括島弧本身及其東、西兩側弧前、弧後盆地的一部份,不過此時古台灣島並未露出海面。 </STRONG></P>
<P><BR><STRONG>隨著地殼變動,古台灣島先向東移動,脫離歐亞板塊,成為一獨立的微陸塊;</STRONG></P>
<P><STRONG>&nbsp;<BR>後來又在距今2000萬年前跟菲律賓海板塊一起向西漂移,並在1200~1500萬年前重新靠上歐亞板塊,擠壓造山生成中央山脈西側,這就是為什麼中央山脈兩側岩性不同,東側主要是大南澳變質雜岩,西側則以板岩為主。 </STRONG></P>
<P><BR><STRONG>擠壓一直持續到500萬年前,古台灣島終於越來越高而露出海面,盧佳遇稱此階段為「第一次碰撞」。</STRONG></P>
<P><STRONG>&nbsp;<BR>到了300萬年前,呂宋島弧也靠上古台灣島東側,成為海岸山脈,並使現在的花東縱谷全部露出海面,是為「第二次碰撞」。</STRONG></P>
<P><STRONG>&nbsp;<BR>此後台灣島造山更快,終至變成現在的模樣。 </STRONG></P>
<P><BR><STRONG>按照二次碰撞說所主張的,馬尼拉海溝向北連接到分開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梨山斷層,應該是歐亞板塊和古台灣島在1500萬年前的交界,而花東縱谷則是古台灣島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STRONG></P>
<P><STRONG>&nbsp;<BR>盧佳遇指出,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中央山脈西側往南一直連接到墾丁混同層(海、陸地殼混雜,是增積岩楔的證明),以及海岸山脈西側的利吉混同層,是兩道不同的增積岩楔,一定要二次碰撞才能產生。 </STRONG></P>
<P><BR><STRONG>至於碰撞的年代是如何推斷的呢?</STRONG></P>
<P><STRONG>&nbsp;<BR>盧佳遇表示,第一次碰撞的時間證據和鄧屬予的一樣,是海岸山脈上的大陸地殼風化痕跡,而第二次碰撞則是在利吉混同層中找到的海洋化石,最新的只到300萬年前,代表300萬年前台灣造山帶開始加速隆起後,花東縱谷就未再沉入海裡,也就是海岸山脈已完全和古台灣島連在一起。 </STRONG></P>
<P><STRONG>【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5期3月號】 </STRONG></P>
<P><STRONG>&nbsp;<BR>引用:</STRONG><A href="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amp;f_ART_ID=180782"><STRONG>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amp;f_ART_ID=180782</STRONG></A></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島隆起的爭議】